生態環境部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盤點過去一年生態環境保護重點任務進展情況,并指出目前,我國已建成26個高精度溫室氣體監測站點,90個中精度監測站點,二氧化碳在線監測應用成果、前景良好。
據生態環境部介紹,生態環境部積極開展監測和核算數據比對,已分析709組自然月自動監測小時數據,完成64萬個場站泄露監測,初步證實CO2在線監測具有較好應用前景。
早在2021年9月,生態環境部發布《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對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進行部署。《方案》聚焦區域、城市和重點行業三個層面,開展碳監測評估試點,指出到2022年底,要探索建立碳監測評估技術方法體系,發揮示范效應,為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提供監測支撐。
基于該項任務,碳監測業務鏈條以測什么、在哪測、怎么測三個問題為核心,展開技術鏈條、儀器鏈條布控。
立足工作機制,加強技術指導,把好技術關。入手抓試點推進,開展監測和核算數據比對,實現自動監測場站數據。此外,部分國家空氣背景站高塔采樣系統升級改造已實施,正在開展全國及重點區域溫室氣體立體遙感監測。
把好技術關,更要邁過質量關。保障監測技術,抓好數據質量。生態環境部印發10余項碳監測技術指南或規程,覆蓋點位布設等關鍵技術環節,確保碳監測數據規范可比。
生態環境部聲明,監測試點自投入應用以來,火電和垃圾焚燒行業CO?在線監測法與核算法結果整體可比,成本也相當,有的還能減輕企業負擔,CO?在線監測具有較好應用前景。目前,已有66臺火電機組自愿與生態環境部聯網。
監測試點自投入應用的同時,CH?泄漏檢測的技術方法也初步建立。通過開展“衛星+無人機+走航”綜合監測,油氣田開采行業初步建立了CH?泄漏識別技術方法,可應用于生產環節檢測。煤炭開采行業利用現有井工安全監控系統,開發了CH?排放協同監測技術。值得一提的是,監測試點數據能夠幫助研究苑了解溫室氣體時空分布規律。利用衛星遙感監測數據,對全球主要城市溫室氣體濃度時空變化進行分析研究,初步了解了全球CO?和CH?濃度及其時空分布狀況。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抓好碳監測評估試點、試點成果凝練、監測支撐體系建設“三個深化”,穩步擴大火電行業試點,推進火電機組在線監測數據自愿聯網工作,提升試點工作的代表性;組織開展試點總結評估,強化數據對比分析,增強對碳排放規律性認識;加強碳監測能力建設,完善相關技術方法和標準規范,強化專業人才培養,提升支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