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數據顯示,2015年338個地級以上城市全部開展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時,全國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城市僅73個,占比21.6%,2021年全國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城市達到218個,占比64.3%。
報告稱,回顧2013年以來的治理進程,我們看到,中國首先用三年時間,構建起一個全國性的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實時發布 PM2.5等主要污染物監測數據。在此基礎上,不斷提升重污染天氣預報和預警能力,同時完善對公眾的警示倡導,以保障公眾知情、保護市民健康。回應社會公眾的藍天訴求,中央政府發布“大氣十條”,以識別主要污染源并加強監管入手,以企業監管信息公開為先導,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分步對燃煤、工業、交通、揚塵和散煤污染源進行了空前規模的治理。
報告認為,在大氣污染治理取得重大進展的基礎上,一方面我們要基本消除重點地區秋冬季重污染天氣,推動更多城市達到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同時扭轉多地夏季臭氧污染的多發態勢。另一方面,多數城市的穩定達標,也為通過環境空氣質量標準進一步升級來引導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創造了條件。
2020年9月,中國在聯合國大會上做出了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報告稱,隨著“1+N”政策體系的逐步確立,自“十四五”開始,中國環境保護工作已進入以降碳為主、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新時期,空氣質量有望在“雙碳”進程中得到更大改善。
報告建議,中國已經踏上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的新征程。期待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形成更多合力,借鑒十年大氣污染治理的成功經驗,以充分監測和發布為基礎,借助雙碳行動為結構調整和低碳轉型提供的巨大動力,大力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確保在2030前實現高質量碳達峰的同時,實現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
美國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EPIC)2022年2月發布的《中國的反污染之戰》報告稱,中國空氣治理努力為全球貢獻了3/4大氣污染物的減少,更有望延長本國居民的平均壽命。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日前表示,十年來,全國空氣質量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空氣質量指標全國PM2.5(細顆粒物)平均濃度從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到了2020年的33微克/立方米,去年進一步降到了30微克/立方米。另外,去年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7.5%,比2015年增長了6.3個百分點,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空氣質量改善最快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