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回顧2021年,8個試點碳市場平行于全國碳市場平穩運行。盡管各試點配額總成交量較2020年有所下降,但碳價上漲。
中國國家碳市場于2021年7月16日啟動交易,為慶祝碳市場一周年,路孚特碳研究組深入解讀碳市場,分享國際經驗和展望未來。
回顧2021年,8個試點碳市場平行于全國碳市場平穩運行。盡管各試點配額總成交量較2020年有所下降,但碳價上漲。
試點碳市場機制的發展及獨特設計的區別主要包括納入行業、拍賣和允許個人交易。全國碳市場目前只納入電力行業一個行業,而試點根據自身區域的重點高排放行業進行了碳市場行業的納入,具有地方特色。
未來試點碳市場的發展:國家市場啟動后,試點覆蓋范圍縮小并影響交易量。
決定中國碳價的主要因素。市場配額供需是決定碳價的基本因素,行業減排成本是碳價的重要參考因素。此外,提高市場流動性和豐富交易產品可以促進碳價發現。
中國試點碳市場 2021 年狀況
回顧 2021 年,8 個試點碳市場平行于全國碳市場平穩運行,各試點配額總成交量雖較 2020 年有所下降,但碳價上漲。從成交情況上具體而言,試點配額總成交量約為 0.64 億噸(約為全國碳市場的 36% ),成交額約為 21.83 億,總均價 34 元/噸,約 4.5 歐元/噸。
與 2020 年的交易狀況相比,北京、廣東(不含深圳)和天津因為已收到區域試點分配配額后在區域試點履約,再疊加 2020 年疫情防控導致用能需求亦有所下降,區域試點整體履約交易需求規模有所下降,總成交量下降 10%。
中國試點碳市場2021年狀況
八大試點的年度均價除北京試點以 62 元/噸 (2022 年上半年北京市試點 BEA 均價 59 元/噸)的高價超越全國碳市場均價外,其余試點的碳價雖在 2021 年均有所提升,但遠低于全國碳市場均價水平。
此外,各試點納入行業不同,且配額價格差距較大。其中深圳試點價格最低約 11 元/噸,福建、重慶價格隨后均低于 25 元/噸。
試點的全年最高價格記錄仍在履約期臨近前。以北京試點為例,在九月中旬,BEA 價格一度高至 107 元/噸,刷新以往記錄。
在 2021 年, CCER 被用于全國和試點履約。由于碳市場履約,自 2021 年 11 月起成交量大幅上漲,總成交量近 1.7 億噸,與 2020 年相比環比增長 170%。其中,全國碳市場第一履約周期使用 CCER 3400 萬噸,其他各類注銷累計至今 200 多萬噸,市場余量近 1300 萬噸。
2021 年 CCER 被用于全國和試點履約
由于碳市場履約,自 2021 年 11 月起成交量大幅上漲,總成交量近 1.7 億噸,與 2020 年相比環比增長 170%。其中,全國碳市場第一履約周期使用 CCER 3400 萬噸,其他各類注銷累計至今 200 多萬噸,市場余量近 1300 萬噸。
試點碳市場和全國碳市場的設計與發展
試點碳市場與全國碳市場的市場設計區別主要包括納入行業、拍賣和允許個人交易。
全國碳市場目前只納入電力行業一個行業,而試點根據自身區域的重點高排放行業進行了碳市場行業的納入,具有地方特色。除了電力外,數據中心、造紙、紡織、橡膠化纖、陶瓷、玻璃等工業行業企業,航空、港口、機場、商業、賓館、金融等非工業行業企業,及印染、電鍍、皮革、線路板和其他嚴重污染環境的行業,國家規定進行總量控制的污染源都被列入了試點碳市場納入行業(范圍)。
試點碳市場經過多年的運行及頂層設計制度的更新,相對較為成熟,納入的行業主體更多,與當地的經濟也更為緊密,納入的控排企業總數也遠超全國電力行業 2000+ 企業,影響力相對較大。
同時,試點地區的一些非控排企業由于同行業競爭企業的影響,也會選擇在當地試點交易所購買相關減排量進行企業自愿碳中和,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與影響力。預計全國碳市場也將會納入更多行業,包含水泥、電解鋁、石化、航空等行業,將涉及到更多企業及個人。
與全國碳市場不同,試點碳市場對于市場碳價的調節和市場運行保障機制包含重要的配額拍賣手段。其中,上海及天津試點通過高于市場價的懲罰性拍賣底價引導市場價格上漲(價格上漲預期),湖北及廣東試點利用低于市場價的拍賣引導配額價格下行(價格下跌預期)。
同時,部分試點如湖北、廣東允許個人參與交易,增強公眾對于氣候變化、減排、碳市場、碳交易等知識概念的了解并與生活銜接。在未來,希望全國碳市場能夠早日推出拍賣的交易模式,并納入投資機構與個人,從而更好的服務市場并提升碳市場的關注度及群眾的積極性。
國家市場啟動后,試點覆蓋范圍縮小并影響交易量。2021 年度廣東試點的覆蓋范圍包括空拍企業配額的 2.52億噸及后期儲備配額(新建項目企業拍賣+市場調節)的 0.13 億噸, 總計有 2.65 億噸。
由于廣州電力行業在 2021 年度開始脫離試點進入全國,2020 年度廣東試點的覆蓋范圍總計 4.65 億噸(其中控排企業 4.38 億,儲備配額 0.27 億),約為 2021 年近 2 倍。
因此,廣東試點下調行業納入門檻,并納入例如數據中心、紡織及陶瓷等行業。廣東試點近 4、5 年都在收緊免費配額,其中今年水泥、鋼鐵、石化和造紙行業與去年相比下調 1%,同時擴大了新建項目有償分配比例,從原來的 3% 增加到 6%。
全國碳市場目前只覆蓋電力行業一個行業,未來會納入其他 7 個工業行業。預期隨著更多工業納入國家市場,成熟后的工業會從試點中剔除,和全國碳市場銜接。但是如果國家市場納入工業的速度慢于預期,那么試點或許會在 2025 年后繼續存在。
試點也有存在的作用與不可替代性,試點的獨特性在于與地方企業的關聯、納入行業的區域特色性及當地交易所對于企業的熟悉度及培訓更加密切。
決定中國碳價的主要因素
中國碳價在國家碳市場啟動交易后,價格穩中有升。
自 2021 年 7 月 16 日中國國家碳市場在上海正式上線交易之后,國家碳配額 CEA 價格從 48 元/噸上漲到最高 61元/噸。近期在 58 - 60 元之間浮動,比啟動交易之初上漲了 20%。截至 2022 年 7 月 12 日,國家碳市場的成交量已經達 1.94 億噸,總金額 84.91 億元。
國家碳配額價格穩中有升的走勢和市場活躍程度的提升,反映了納入碳市場的電力控排企業對碳交易機制從學習、觀望到逐漸熟悉的趨勢。碳價未來將對高碳排企業經營活動產生更大影響,并推動企業低碳轉型。
路孚特點碳受邀參加全國碳市場 2021 年 7 月 16 日的上線交易啟動儀式
2021 年 7 月 16 日以來國家碳配額收盤價和每日交易量來源:Eikon,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
此外,市場配額供需也是決定碳價的基本因素。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碳市場)是利用市場定價機制推動減排,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經濟和能源低碳轉型的重要政策手段。在這個市場中,配額盈余的控排企業可以出售配額給短缺的企業,懲罰污染企業,獎勵先進清潔企業,市場配額交易履約形成碳配額的市場價格。
我們通過對中國碳配額價格走勢的觀察發現,配額供需仍然是決定碳價的基本因素,這一點也是中國碳市場和運行多年的歐洲碳市場的相似之處。
供給側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氣候目標,碳市場政策包括配額分配基準線和允許使用減排量(offset)抵銷履約的比例等。需求側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企業歷史產量、宏觀經濟、行業景氣程度、能源和原料價格等。此外,市場參與者的預期也會從實際角度影響交易碳價。
需要強調的是,這些因素決定了市場的“基本平衡”(Fundamental Balance),但是參與碳市場的企業的交易策略影響了碳市場的“感知市場平衡”(Perceived Balance)。
和石油天然氣這種其他大宗商品相比,碳配額有其特殊性,因為它作為非實物產品沒有存儲成本。假設有配額盈余的納管企業把配額存起來,用于以后年度的履約,這就等于增加了市場上的實際配額供給/減少了對于市場配額的需求。
隨著時間推移,中國碳市場目標和基準值肯定會逐年嚴格,因此部分控排企業也可能會改變碳資產管理策略,提前采購配額去應對未來的缺口。
那么就需要考慮這一機理,首先根據企業歷史排放量和所得免費配額數據計算出的市場“基本供需”,是否存在配額缺口/盈余,然后根據企業內部交易策略再對這一“基本平衡”進行調整,得出“感知市場平衡”。
路孚特碳研究組自創的碳市場價格預測模型考慮了以上因素,由以下三個模塊組成:
路孚特碳研究組碳價預測模型 來源:Refinitiv Carbon Research
行業減排成本是碳價的重要參考因素。
雖然短期內碳價會因為各種因素波動起伏,但從長期角度看,決定碳價的主要因素是碳減排成本。邊際減排成本曲線即碳價每上升一元/噸所能帶來的行業額外減排量,這也就是企業衡量減排和碳配額的參考值。
電力行業的減排措施主要包括氣電替代煤電、可再生能源替代火電等,工業行業的減排措施包括能效提高、燃料替代、工藝流程技術進步和氫能以及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成本逐漸升高。
隨著配額供給的收緊、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和全面退煤,減排責任從電力行業逐漸轉向工業部門,而這需要更昂貴的減排措施。
和 2021 年對比,2030 年能夠實現的減排措施主要發生在工業行業,而且是成本較高的綠氫或者碳捕集等技術。目前測算中國碳市場現階段邊際減排成本接近一百元/噸,并且會逐漸遞增。
如圖所示,因為氣電替代煤電是歐洲電力行業短期可行且見效最快的減排措施,所以由煤炭價格和天然氣價格決定的燃料轉換價格一直是歐洲碳價的重要參考指標,兩者關系密切。
歐盟碳價和燃料轉換成本的關系來源:Refinitiv Carbon Research
相比之下,中國碳市場目前的價位為 60 元。雖然遠低于歐盟碳價,但是也正反映了中國發電行業目前的減排措施的成本。
我們通過文獻調研和自有的模型測算,中國火電機組現階段的最優邊際減排成本大約為 100 元每噸,主要的優化措施為提高燃料質量,更新改造機組,提高生產效率等。
提高市場流動性和豐富交易產品可以促進碳價發現。
碳市場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發展的過程。歐盟碳市場啟動十七年以來,陸續改進,采取了各種改革措施,改善碳市場的機制設計,應對過剩配額,推動了碳價回漲,發揮了激勵減排的作用。
在正式形成統一的碳交易市場之前,歐洲各地去碳排放交易體系不一,類似于早期中國試點碳市場各自嘗試的階段。
2005 年歐盟實現了碳排放交易市場的統一,碳期貨等衍生品也同時上線。
歐盟以每年 12 月底到期的碳期貨為標桿合約。這樣雖然企業每年二月底才收到本年度配額,但可以提前通過購買 12 月底交割的期貨來管理跨期碳資產分線。
與此同時,歐盟碳市場從 2013 年起大幅削減給電力行業的免費配額,轉為配額拍賣。一級二級市場開始出現多種碳交易產品,拓寬了企業參與碳交易的渠道。
如下圖,歐盟碳市場 2005 - 2007 年處于試運行階段,價格在 2007 年因為第一階段的配額作廢跌到了零,2008 正式開始運行。而且交易量也慢慢從 OTC 場外交易轉為主要在交易所交易。
歐盟碳市場 2005 至 2007 年的碳價走勢和交易量來源:路孚特碳組Point Carbon
起初因為歐盟碳配額的交易所數量眾多又價格不一,碳市場的標桿價格是 Point Carbon 團隊每天對在不同交易所的市場參與者的調研得出的評估價格,后來 ICE 洲際交易所的 EUA 價格才陸續成為歐洲碳市場的標桿合約。歐盟碳市場雖然在中國的全國碳市場啟動后不再是覆蓋全球排放量最大的市場,但交易量也保持了全球碳交易的主要份額。
中國國家碳市場在前期為了規避金融風險而暫時不引入金融衍生品。豐富交易品種并不是為了交易而交易,而是真正讓碳市場這個由政策創造的市場更接近于完美市場,用最小的成本去發現國家、區域、行業的邊際碳成本,用最小的成本實現減排。
中國碳市場的開放對于提高碳市場的活躍程度和流動性,幫助控排企業管理碳資產風險,都可以起到推動作用。目前中國碳市場碳價主要還是通過供需和市場參與者對價格的預期決定價格,但現階段由于僅允許現貨交易和控排企業參與,導致交易量集中在履約期前。
中國碳市場的活力會隨著該機制的不斷發展而逐漸提升。
原標題:中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回顧與展望
文章鏈接:環保在線 https://www.hbzhan.com/news/detail/164439.html
水質檢測儀器 cod水質檢測儀器 便捷式水質檢測儀器 在線水質檢測儀器 水質分析儀器價格 水質分析儀器 多功能水質分析儀器 實驗室水質分析儀器 水質實驗室分析儀器 水質分析檢測儀器 水質檢測分析儀器 便攜式水質分析儀器 水質多參數分析儀器 便攜式水質檢測儀器 便攜式多參數水質分析檢 測儀